第(1/3)页 朱祐樘目光变冷,根本不愿与刘大夏多解释。 “按照朕的吩咐做便是,朕自有考虑。” “退下!” 刘大夏见此,也不敢再劝。 “是,陛下。” 刘大夏躬身倒退出弘德殿,前去总管调遣粮草一事。 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 之前朱祐樘派十万陷阵营,去土木堡截杀鞑靼小王子的时候,并没有调遣粮草。 那是因为土木堡实在是太近了,还不到两百里。 全军前速前进的话,不到半天就能从昌通赶到土木堡。 每位将士自己备齐三天的口粮,即刻便能出发。 而现在大军要远征哈密,吐鲁番和塔失干城。 这一去就是五六千里的路程,前期光是整备粮草,就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。 至于为什么不就近征集肃州府,永昌卫,凉州卫三地的卫所兵,就近支援,那也是有原因的。 卫所制度为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,为太祖皇帝所创立。 太祖高皇帝开国以后,建立鱼鳞册,在此基础上,又推行里甲制度。 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,主要分为民、军、匠三类,进行造册登记。 各种户籍世袭固定,严禁私自逃亡换籍,一经发现,严惩不贷。 而卫所兵,就是由军籍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,尚未完全脱产的半职业军人。 有事则调发从征,无事则还归卫所屯田。 每一位军籍百姓,在卫所里都有房有田,还有固定的月粮。 军士在营,分成守备和屯田二部分,比例不定,按时轮流,屯田固定上交粮食,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。 这种制度,使得大明在军费上的开支压力,大大减轻。 平时这些卫所兵就和农户一样,自己在卫所种田,不需要朝廷额外拨粮。 但这种制度,在宣宗皇帝时,便已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问题。 第一个问题,就是卫所军官侵占军屯田地、私役军士耕种。 在卫所军官的压迫下,军户的田地成为卫所军官的私田,军户也变成了卫所军官的家奴。 从此后不再军备训练,而是专心为卫所军官种田纳粮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