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朱祐樘见刘大夏这么配合地交出安南故牍,心里也有些意外。 “行了,你们两个回去操办此事吧。” 做出任命安排之后,朱祐樘便让徐溥和刘大夏退下了。 “微臣告退!” 也幸好这两位尚书,在东厂大狱里没受什么刑罚,现在回去就能马上干活,也不需要时间养伤什么的。 等到两位尚书离开后,朱祐樘才看向刘瑾。 “刘瑾。” “奴才在。” 刘瑾小心翼翼地走上前两步,心中有些忐忑。 朱祐樘从将徐溥和刘大夏下狱,再到将他们放出来,前后不过数天而已。 东厂针对户兵两部官员的清查,也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,刘瑾有些害怕朱祐樘责怪他办事不利。 但好在,朱祐樘并没有追究他责任的想法。 “让东厂的番子都停手吧,不要再查兵部和户部的官员了。” “现在朝廷与安南的战事最要紧,先让他们专心为朕办事。” “勾结边将之事,事后再查。” 刘瑾心里松了口气,连忙拱手领命:“是,陛下。” 朱祐樘挥了挥手,刘瑾行过礼后,便悄悄离开了弘德殿。 朱祐樘看着桌上的奏折,叹了口气,揉了揉太阳穴。 安南的战事,起得有些古怪,难保后面没有什么猫腻。 但这都无所谓,安南朱祐樘是一定要收回来的,此举倒还给了朱祐樘一个出兵的借口。 宣德年间,大明一直在弃地。 洪熙元年,交趾黎利叛乱,朱瞻基在宣德元年命成山侯王通领兵十万,意图一举平定交趾叛乱。 但明军却在交趾屡战屡败,朱瞻基后续又派了七八万大军,结果全军覆灭。 随后在杨士奇和杨荣的强烈建议下,朱瞻基不得不同意了交趾独立的请求,捏着鼻子册封了黎利为安南国王。 仅仅时隔二十年,明军在安南能从大胜变大败,杨士奇脱不了干系。 除了南边的安南,大明还在辽东地区遭受了一次惨烈的大败,大大削弱了大明对关外的控制权。 就这,还被内阁三杨吹成仁宣之治。 有一件小事,可以看出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两人,和内阁三杨的关系。 洪熙元年,朱高炽刚一登基,内阁三杨就把京城从京师改为了行在。 京师是首都的意思,行在的意思是皇帝的行宫,内阁把京城改为行在,那首都在哪里? 答案不言而喻。 而京城行在这一名称,一叫就是十六年,从洪熙元年一直叫到了正统六年,叫了整整一个仁宣之治。 京城这个京师的地位,是永乐十九年,朱棣亲自定下来的。 朱棣刚刚驾崩,内阁三杨就迫不及待地将京城改为行在,这就是赤裸裸地在朱棣的坟上拉屎! 就这样,朱高炽和朱瞻基还都忍了下来。 但朱瞻基还是咬死了牙关,坚决不迁都。 直到朱祁镇掌权之后,才在正统六年,重新把京城从行在,改回了京师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