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9章:唐兰先生生平及学术贡献-《我在北大学考古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唐兰先生病危住院。

    对于亲朋好友来说,并非没有征兆的事情。

    这一年,先生几乎没有参加什么活动,唯一一次出远门就是曾随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团访问香港,与当地文化界进行学术交流。

    那时,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。

    从香港回来之后,都没法到长春参加古文字研究会的成立大会。

    当时,很多学界的前辈都准备来京探望老先生。

    有的能来,但大部分因为行程的问题,并没有机会。

    却没想到,新年刚过,老先生的身体就垮了,比容庚以及商承祚两位先生还不如。

    这一次,唐兰先生入院,前来探望的人很多。

    先生执教数十年,桃李满天下,不仅北大跟故宫的熟人过来,其他单位也陆续有人赶过来。

    大部分,都没法跟先生见面。

    老人的精神状态没法应付那么多访客,同样,医生也不允许。

    病房也需要新鲜的空气,不可能放那么多人进入病房探望。

    苏亦是小辈,就更加不允许了。

    没法子,老前辈生病,作为徒子徒孙,只要在京的,都想方设法赶来。

    不来,容易让人诟病,来嘛,也于事无补。

    但,大家还是来了。

    万一先生哪天心血来潮,想要见自己,自己却不在呢?

    肯定遗憾一生。

    而且,先生的家属也需要精神支撑。

    有时候,病房外面热热闹闹也好,老人生命最后的阶段,最怕冷清。

    苏亦之所以能来医院,除了他被高铭先生当作记名弟子之外,还因为他恰好负责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的审核校对工作。

    故宫方面,想赶在先生去世之前,把样刊给弄出来。

    之前,院刊复刊,唐兰先生给予大力支持,没少帮忙写介信帮忙约稿。

    但,这事谈何容易。

    现在印刷技术跟前世不能同日而语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排版方面,更加麻烦。

    不是编辑按几下电脑,就能够排版成功的。

    从某种的意义来说,现在的印刷技术跟民国时期,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。

    也就活字印刷或者雕版印刷两种。

    雕版印刷,已经非常少见了。

    不是不好,而是成本太高。

    大部分印刷厂都是活字印刷。

    跟过去的木活字不一样,现在都是铅活字。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铅排凸版制版工艺流程。

    大致为:先熔铅,然后铸字,铸完的字放到架子上,由拣字工拣字。

    拣完字以后先印出样张,校对人员对样张进行校对,一般要进行三校,校对完成之后进行排版,然后进行活字版浇铸等,最后印版装机开印。

    因此,期刊编辑并不是会审稿校对即可,还需要懂印刷。

    最起码也要懂得跟印刷厂的工人沟通。

    不然,这活没法干。

    尤其是他们的拣字工人,一天托着装有几斤重铅字模的“木比子”,在狭小的排字车间走道里来回拣字,一天步行超过10公里。

    每天工作量,极为繁重。

    400页的32开书籍,单排版就可能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。

    故宫院刊是杂志,没有那么厚。

    但工作量也不小。

    此外,现在故宫并没有自己的印刷厂,院刊出版单位也不是自家的,而是文物出版社。

    负责排版印刷的也是出版社下面的印刷厂。

    现在刚刚改革开放,文化界全面松绑,出版业务全面开花,印刷厂的业务骤然增加。

    想要临时加塞,都没有办法。

    一时之间,刘北汜先生急得不行。

    就连苏亦跟张闵俩人,也没少跑印刷厂。

    可还是协调不下来。

    到了最后,实在没有办法了,苏亦只好提议,“要不,这事我来完成?印刷版样刊弄不出来,我弄一个手抄版样刊如何?”

    “这能行?”

    “死马当成活马医,也算是满足唐兰先生一个愿望了。”

    “行,你来弄,有什么需要帮忙的,立即跟我说。”

    最终,刘北汜先生只能把整个任务交给苏亦。

    其实也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。

    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弄好了。

    无非就是把稿件用楷体字全部抄写一遍。

    此外,还之前拍摄的照片,重洗一份。

    按照样刊的格式贴在纸张上。

    这部分,手工抄写,比印刷厂排版快多了。

    最难的,就是各种图案以及美术字体的设计。

    这活,对于普通的期刊编辑来说有难度,对于苏亦来说,却一点难度都没有。

    他一个人就把美工的活给干完了。

    甚至还特意用白色宣纸绘制院刊的封面,图案主体是故宫太和殿,重点突出御道石雕。

    这原本是用摄影机拍摄的照片。

    但封面有点大,不合适直接贴上照片,苏亦只好用铅笔手绘素描图。

    除了色彩有点欠缺之外,其他的都很好。

    尤其是,他通过手绘的方式把郭老题写的“故宫博物院”几个字描写在封面上,就跟拓片印刷一般,不要太像。

    为了硬度合适,他还把手绘好的宣纸贴在牛皮纸上当封面。

    差不多花了一周的时间,苏亦在编辑助理的帮忙下,就把样刊的活给完成了。

    短短的一周内,用楷体字抄写几十万字,几乎抄到手抽筋了。

    一开始,他还想把一些稿件交给张闵帮忙抄写,结果,发现对方的硬笔书法根本就不行,勉强写下来,感觉也不对劲。

    没有办法,苏亦只能大包大揽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这就是一件非常高强度的工作。

    刘北汜拿到苏亦手绘板的样刊,满是感慨,连连对着苏亦说,“小苏,幸好有你。”

    “走,跟我去医院,现在咱们就把样刊送给唐老看,再晚,我怕来不及了。”

    到了医院,发现访客并不多。

    或者,已经没有访客,只有亲属。

    然后,刘北汜亲自把唐老家的两位公子介绍给苏亦认识。

    这时,苏亦才知道,唐老家有四个儿子,其中,二子唐复年跟幼子唐益年都是故宫的研究人员。

    其中,唐复年在故宫青铜器馆,而幼子唐益年则是明清档案部。

    相比较弟弟,唐复年的研究方向跟父亲更加接近,因为他也研究古文字。

    之前,在故宫的时候,跟两位先生的打交道的次数不多,反倒是唐兰先生住院了,才得以见到两位先生。

    甚至,上一次赶过来医院的时候,因为人太多了。

    苏亦都没有露脸的机会。

    这一次见面,两位唐先生都诧异苏亦的年轻。

    更让苏亦没想到的是,兄弟俩都听说他的名字。

    唐益年说,“我也给你们编辑部投稿,结果给小苏你毙掉了。甚至,我还听说,你专门提了一个故宫学的概念,其中就着重提及明清档案部分,郑里先生说你的概念很有先见性。”

    郑里也是故宫明清档案部的研究人员。

    之前还专门写了一篇明清档案的介绍性文章。

    因为重复性有点高,加上版面有限,苏亦就给刘北汜先生提建议只刊登最有代表性一篇,不曾想还把唐益年的文章给毙掉了。

    这就尴尬了。

    一个在故宫工作那么多年的研究人员,好不容写篇稿子,就给他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给毙掉了,这事弄的。

    好在,刘北汜帮他解围,“益年,你不要逗小苏了。”

    唐益年才笑起来,“开玩笑的,进去吧,老爷子才醒来一会,现在精神状态还不错,医生说能有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。”

    这一次,苏亦终于在病房里面见到唐兰了。

    这一是,他第一次见到唐老本人。

    老人已经步入生命的倒计时阶段,瘦骨如柴。

    用油尽灯枯来形容,也不为过。

    但,跟上一次相比较就,唐老今天精神状态还不错。

    就破例跟苏亦见面。

    先把院刊样刊递给老先生观看。

    虽然不是铅印版,但看到手抄版样刊,他还是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
    实际中,老人已经看不清了。

    戴着老花眼镜,很用力的观看杂志,看了一会,就放下来。

    这时,唐老的二公子唐复年说,“我爸眼睛不好,小字基本上看不清了。”

    “苏亦同学,你给读一读吧。”

    这话是唐老说的。

    老先生的话,带着浓厚的无锡口音,苏亦也听的不是很真切。

    最后还是唐复年先生帮忙转达。

    实际上,他们编辑部三人把样刊弄出来,也只是满足老人一个心愿。

    却忽略了,老人眼睛不好这事。

    苏亦突然想起来一件事。

    当年马王堆汉墓发掘与出土帛书的消息被伟人得知的时候,他也想看一下整理出来帛书。

    于是,到了9月上旬,帛书《老子》甲乙本由故宫的顾铁符、罗福颐等专家整理出来。

    后来,因为老人家眼睛不好,小字看不清楚。

    专家组,研究了个办法,把上海出的线装书改排成大字本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。

    苏亦肯定不具备这个能力。

    但,他确实忽略了老先生视力的问题。

    不然,之前抄写字体的时候,就可以适当放大。

    这个遗憾,只能由他亲自来补救。

    苏亦亲自把文章读出来。

    那么多篇文章,肯定不能全部都读出来,老人家也没有这个时间跟精力全听。

    苏亦读完他感兴趣的部分以后,就开始分享院刊复刊以及审稿之间遇到的趣事。

    最后,老先生又问苏亦是谁的弟子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