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考啥?” “考研啊!”吴宗麟诧异,“沈大哥,你不会忘了这事了吧。” 沈明尴尬,“怎么可能,只是这段时间有些忙,忽略了。” 他根本就没心思考研。 苏亦不点破,望向吴宗麟,“你呢?” 吴宗麟摇头,“我也备考,不过打算备考历史地理学,不然考古学,我根本就没有优势。” 这小子,终于熄了自己的考古梦了。 苏亦笑,“小伙子可以的啊,那准备报哪里?北大复旦还是陕西大?” “有什么区别吗?” 苏亦笑,“国内历史地理三巨头,北大的侯仁之先生,复旦的谭其骧先生,陕师大的史念海先生。” 吴宗麟却摇头,“没有这么大的野心,我报我们中大的徐俊鸣教授,他今年也招生。” 苏亦恍然,“可以啊,也是大牛,小伙子野心不小啊。” 这家伙说他没大野心,然而,敢报徐郡鸣教授的研究生,本身就能够说明很多问题。 徐俊鸣曾被人称为建国初我国历史地理六大名家之一,另外五人,是谁,苏亦不太清楚,但肯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佬,比如前面提及的三巨头,甚至有可能是顾颉刚先生。 但不管如何,从这个称呼就知道对方在历史地理学界的影响力。 甚至,徐先生还是历史地理学在岭南的奠基者。 吴宗麟敢报对方的研究生,可不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。 苏亦却担心,“听说徐俊鸣先生,身体一直不好,今年怎么还带研究生啊?” 吴宗麟说,“徐先生说,带一个研究是带,带两个研究生也是带,还不如趁着身体还可以的时候多带一个,不然再过几年,就真的带不动了。” 然后,吴宗麟就开始分享徐先生故事。 “徐先生,今年69岁,也不算太高龄,但去年生了一场大病,开学的时候,正病重住院,休重下降到60多斤,因此,中大方面还建议考取他的研究生的同学换方向,结果徐先生不肯。因为他考虑到历史地理后继乏人,毅然决定收下对方。出院后,他马上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,抱病为那位师兄讲课,得知,我要报考他的研究生的时候,徐先生很高兴,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卡片给我使用,鼓励我认真备考。” 苏亦听完感慨不已,对老先生充满了钦佩。 于是,他望着吴宗麟笑道,“小伙子你要努力了,不然,周雅琴考上,你没考上,就尴尬了。” 瞬间,沈明不厚道的笑起来了。 既然提到周雅琴,吴宗麟顺带提议,“要不,我去图书馆也把她们喊下来,咱们一块去拜访梁教授。” “也行!” 再次见到周雅琴白槿俩女的时候,发现她们瘦了不少,就连白槿也朴素了很多,都不怎么讲究穿着打扮了,但精神状态还不错,因为这俩姑娘直接把长发给剪短了。 苏亦感慨,“可以啊,削发明志,你们俩个靓女考不上研究生,天理不容了。” 白槿苦笑,“以前看到你考上北大研究生,我以为自己也行,没有想到真正备考以后才发现,真的好难。” 周雅琴抱怨,“就是啊,苏亦,你个骗子,考研一点都不像你说的那样轻松。” 苏亦哈哈大笑,“有志者事竟成嘛,努力努力再努力,熬过去几个月就解放了。” 能把自己的长发剪短,下了这么大的本钱,足以见到她们的决心。 苏亦剩下的就是鼓励了。 周雅琴的抱怨只是玩笑。 其实她很感谢苏亦,“你之前让沈师兄转交给我们的资料,帮我们很大的忙,顺利了整个考古学史,让我们背诵的时候,更加方便了。” 白槿说,“我也是,要不是有你的资料,我都打算放弃了。” 苏亦信她的鬼话。 周雅琴会放弃,她都不可能放弃。 这女人的野心比吴宗麟更大,或者说,她比吴宗麟更现实,跟知道现实的残酷性。 但这些话,没必要说。 苏亦开玩笑道,“这可是武功秘笈,一般人我都不告诉他们,你们要考不上,购买资料的钱,我可是不退款的。” 俩女都被他逗笑了。 见到周雅琴推了推白槿,似乎想要说什么,苏亦就笑道,“别着急,一会先去拜访梁教授,我再帮你们解答困惑,反正,我未来一两个月都待在广州,有的是时间。” “哇!”周雅琴激动不已,“真的假的,苏亦你不用去北大上学了?” “不用!” 这姑娘狐疑,“你不会被北大开除了吧。” 苏亦摇头,“没有被开除,但北大那边觉得我基础不是很牢靠,就打算让我去读本科,我觉得太丢脸了,就打算转回咱们中大了。” “我的天啊,那以后不就是我们师弟了?” 苏亦点了点头,“是的!” 周雅琴立即笑起来,“来,师弟,先叫一声师姐。” 苏亦从善如流,“师姐好!” 周雅琴一声哀叹,一脸惋惜地望着他,“你个傻子,要是我肯定留在北大不会回我们中大,那可是北大诶。” “现在说什么都晚了。” 周雅琴点了点头,“也是,不过你也不要伤心,一会就跟我们一起备考吧,到时候你报考咱们中大,梁教授肯定会要你的。” “是的,我今天过来找梁教授为了这事。” “完蛋了,苏亦你天才的形象在我的心理已经崩塌了。” 说着,这姑娘满是唉声叹气,直呼可惜。 白槿看不下去了,“行了,雅琴,他在逗你玩呢!” 扑哧! 周雅琴却笑起来,“我知道啊,我也是在跟这傻子逗闷子呢!” “哈哈哈哈!” 沈明跟吴宗麟捧腹大笑。 白槿捂着自己的肚子。 苏亦捂脸,原来傻子是自己。 中大西北区,永芳堂后面的红楼群。 这里面,是以前岭南大学中国教师宿舍,还有个极为响亮的名字“模范村”。 据《岭南大观》1917年11月刊记载,“故本校于西北隅特建两模范村屋,用银不过千余元。而屋有两层,上为宿所露台,下则客堂、膳室、厨所、储藏室皆具。屋外留地数弓,花圃菜畦,随意开辟。将来拟建十室为一列,屋之距离各数丈,名曰模范村。” 52年,教会大学改造并入中大之后,模范村的建筑成为中大教授的住宅区。直到上世纪90年代,中大修建了大量的教师住宅区之后,住在模范村的教授才陆续搬走。 其实,上面的话,说的比较好听。 真实情况是,五六十年代的时候,这里曾划拨为工人宿舍,人们称之为“工人村”。 由于房屋空间有限,家家户户都随意进行改建,甚至将园子圈起来养猪、养鸭,模范村也渐渐成为一座“大杂院”。 直到房改政策落实之后,这里才改作科研单位的办公用房。 此时,梁钊韬教授也住在这里。 苏亦是第一次过来这边,见到模范村的“乱象”满是感慨,谁能够想到前世,隐藏着郁郁葱葱树荫下,红砖绿瓦,充满古朴简约之美感红楼群,在这个年代,会是这样一种状况。 不过一想到他老爸老妈在美院的筒子楼单间,他也就释然了。 苏亦跟梁钊韬教授的关系,跟其他人不一样。 是他爸妈知道他要报考去年的考古学研究生,才托人找关系联系上梁教授的。 梁教授惜才,非常欢迎他报考中大。 奈何,苏亦太有主见了,非要选择北大,就算如此,对方也不计前嫌,就算他北大复数不通过,中大也愿意要他。 奈何,苏亦还是考上了北大。 就算如此,梁教授对他也非常关心,这不,之前在河宕遗址,对方一再惋惜,没能及时把他留在中大。 本来这一次,爸妈是打算一起过来拜访梁教授的,被苏亦拒绝了。 相比较跟考古行业啥都不沾边的老爸老妈,苏亦觉得沈明还有吴宗麟三人更加合适,因为他们都是梁教授的学生。 当苏亦他们五人拎着水果上楼拜访的时候,却发现梁教授寓所里面有客人。 而且,吴宗麟他们也都认识。 纷纷打招呼。 “梁先生、杨老师、陈老师新年好。” 这下就热闹了。 相互介绍之后,苏亦才知道这两位客人都是中大历史系的老师,而且都是梁教授60年代的研究生,去年恢复高考之后,纷纷被挖回中大。 其中,杨老师名叫杨鹤书。 1963年考入中大,成为梁钊韬教授的研究生。 1966年毕业以后,杨鹤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,任见习研究员。 这些年,导师粱钊韬却希望其回来。 于是,1977年5月,杨鹤书回广州博物馆工作,1978年7月起,才到中大任讲师。 而陈老师则叫陈启新,跟杨鹤书一样,都是梁钊韬的研究生。 1977年7月17日,他接到梁钊韬先生来函,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回母校工作。 为了把他调回中大当老师,梁钊韬教授可以说是大费周章。 他是恢复高考之后,梁钊韬教授才打算调他回中大教书。 结果,他当时已经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了。 当时,单位根本就不放人。 为加快他的调动步伐,梁钊韬先生不但给他写了十多封信,而且向学校和省领导写了报告。 到了最后,他所在的单位才同意上面分配一个本科生把他换回中大。 几经周折,陈启新于翌年秋调回中大历史系。 而梁钊韬教授之所以着急把自己两位爱徒调回中大,就是为了编写教材《中国民族学概论》。 第(2/3)页